金融強監管向縱深發展 防風險依然在路上
來源:云南天樞玉衡
發布時間:2017-12-19
瀏覽次數:813
2017年即將畫上句號,若要對這一年金融業的發展做個總結,“強監管”、“去杠桿”肯定是繞不過的關鍵詞。尤其是作為金融領域的主力軍,銀行業的強監管更是重頭戲。
年初在銀行業刮起的強監管之風,以銀監會兩周內發布八份監管文件的強度,讓市場看到了監管“動真格”。
這八份文件中,有七份是與整頓銀行業務和要求銀行自查自糾有關的監管措施,“三套利”、“三違反”、“四不當”、“十亂象”這一連串監管檢查文件甚至被調侃成“銀行間專用劃拳令”。
伴隨著強監管措施的一道道頒布,銀行業掀起了一輪自查自糾的大檢查,這在一段時間內甚至成為各家銀行日常工作的主旋律。盡管監管升級之初,市場還因預估不足出現過債市下跌、委外集中贖回等恐慌情緒,但實際上,防范金融風險、治理銀行業亂象早已是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定調了的,監管部門的一系列監管舉措,只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的“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會議精神。
七份涉及整頓銀行業務的監管文件,看似覆蓋的銀行業務繁雜,但實則主要集中在同業、理財、表外三個重點領域。
之所以確定這三個領域,正如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所說,一個考慮是因為這三個領域覆蓋了比較突出的風險點,比如,影子銀行、交叉金融、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等,同時還有與其相關的操作性風險,所以要集中精力整治。另一個考慮是,這些領域主要涉及資金空轉,進行整治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比較小。
可以看出,監管部門在今年掀起的強監管之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國宏觀經濟的杠桿率近年來急速攀升,其中企業部門的杠桿率之高位列全球之首。杠桿率急升的同時也在不斷積累著風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也是宏觀經濟杠桿率的快速上升;于中國而言,防范發生系統性風險的緊迫感與日俱增,而高杠桿就是懸在中國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若想控制住狂飆突進的杠桿,管好金融機構的“輸血”行為和貨幣閘門就成為當務之急。
雖說銀行理財、同業、表外存在著資金空轉的問題,但整個銀行業在過去幾年都將大量的資金通過表內外多種渠道向過剩產能、僵尸企業、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等領域“輸血”,這才是推高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高杠桿的關鍵原因。因此,規范銀行業務、整頓金融亂象不僅是防范金融風險,更是防范整個宏觀經濟因高杠桿積累的系統性風險。
一如上文所說,去杠桿、防風險需要同時管好金融行為和貨幣閘門,前者依靠的是強監管措施,后者則離不開央行保持實質性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過去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維持長期超低的利率水平,以及釋放過多的流動性,非但不利于去杠桿,反而會助推杠桿的快速攀升。
相反,若要給狂奔的杠桿拴上“韁繩”,維持偏緊的貨幣政策環境是必要的。今年以來,央行三次提高公開市場操作(OMO)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共25個基點,使得金融市場利率今年以來顯著上揚,同時又通過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約束銀行廣義信貸的增速,銀行業至此告別資產快速擴張的野蠻時代。
截至10月底,銀行業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分別比年初減少3.4萬億元和1.4萬億元。理財產品增速降至4.7%,比去年同期下降26.5個百分點。銀行業防風險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在控制廣義信貸高增長的同時,保障金融業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的使命也不能忽視。9月30日,央行宣布明年起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支持銀行加大對小微、三農、扶貧等領域的資金投放力度。
實際上,今年以來監管部門通過加大對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監管考核力度、擴大定向降準實施范圍等方法引導銀行加大表內信貸的投放力度,以保障實體經濟在金融強監管的過程中不受波及。前10個月銀行業新增貸款12.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萬億元,占新增資產的比例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5.2個百分點。制造業貸款增速繼續保持正增長,同比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1.6個百分點。
如果說上述監管舉措對治理銀行業亂象、金融去杠桿有立竿見影的快療效的話,那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以及監管部門下半年升級的一系列“補短板”監管政策文件,則旨在建立有效監管的長效機制。這也是中國金融監管領域正經歷的變革,不是簡單地合并“一行三會”,而是在金穩會的統一領導下,在原有的監管架構上加強監管協調,突出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大資管新規、現金貸整頓、地方金融辦改革等背后都有著金穩會的身影。
一位監管部門內部人士曾對記者說過,今年以來一系列的強監管舉措和監管自身改革,都說明監管部門的定位在發生實質性改變,以前是在父愛主義下的關注行業發展,今后則是真正回歸監管本源,強調監管姓監。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梢灶A見,隨著監管政策補短板的長效機制逐步完善,監管“牙齒”會更加鋒利有力,監管處罰力度會繼續加大,金融行業將朝著更規范良性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國內去杠桿、防風險依然是政策調控的主要目標,疊加外部全球各國央行陸續退出量化寬松,我國貨幣政策也將繼續維持穩健中性,明年繼續上調貨幣政策工具利率的概率仍大。(原文來自:證券時報)
0871-63190078